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底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2年8月的4701.1万户,10年翻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3.3%。
总的来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的过程,具有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都离不开资本逻辑的推动。在传统社会,超经济权力支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地域化、等级化、人身依附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
市场是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形式,市场化是现代化经济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资本用利益关系取代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伦理关系,使社会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由此,传统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被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关系取代,等级化制度逐渐被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关系取代。正是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本才集中起来进行增殖、积累以及扩张,商品化生产才成为强加于社会的普遍性力量。
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高标准建立有利于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竞争、参与分配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马克思在使用现代一词时,多与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工人阶级等概念相关,并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逻辑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动力机制和基本特性,表明了现代化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仅能够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而且能够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创造新的战略机遇。
我国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贸易结构优化,货物进出口规模总体平稳,贸易顺差保持在较高水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提升,带动了国际格局调整的速度、广度、深度,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我们能否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根本上取决于能否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1—7月份,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5.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2.9%。
2022年,我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18%,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顺应大势、立足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三次产业持续恢复,发展基础得到巩固。但从长远和大势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最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娱乐消费持续扩大、网上零售继续保持活跃。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经济总是在波动中运行。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虽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但经济全球化符合世界发展大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服务业较快增长,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速回升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约9%。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
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连续多年保持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在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多战略机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同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伟大成就。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蕴含着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机遇。
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核心阅读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际力量对比的积极变化为我们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产业升级稳步推进,服务业恢复加快。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不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深处其中的参与者并跑者,在有的领域甚至是领跑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将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8%,明显快于去年全年增速。
我们既要看到短期波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更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并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4%,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8%和5.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
我国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7月份持续稳定恢复。虽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牢牢把握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能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我们应对不确定性、化危为机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6%,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继续保持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等优势基础上,我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们稳住经济基本盘、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内生动力。牢牢把握百年变局蕴藏的新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